YU-SHENG SPEECH-LANGUAGE
  • Home
  • Services
  • About
  • TEAM MEMBER
  • ARTICLE
  • Contact
  • NEWS
  • 部落格

教學經驗|文章

一層一層剝開孩子的心

12/22/2021

0 評論

 
語聲語言治療所
撰文/吳家欣 語言治療師
回應/所長 王道偉
 
“三年級的曉耘(化名),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字寫得歪七扭八,閱讀文章時總是斷章取義,有看沒有懂。考試常常考0分,問他只會說「沒差啊!」”
 
許多語言障礙的孩子,到了上小學後,問題逐漸浮現,課業跟不上、人際關係差、注意力不集中、三分鐘熱度,然後就會開始遭到大人的冷嘲熱諷、叫吼打罵。而孩子呢,剛被罵完好像比較好,但過一陣子又故態復萌,就這樣週而復始,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使用社交手段來逃避,以下為常見的逃避行為:
  • 壓抑:明明心裡很在乎、覺得不好受,但是仍然跟他人說「沒差啊!」,一副我就爛的樣子,一方面是幫自己找台階下,另一方面嘗試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
  • 投射:喜歡糾正別人,以顯示自己的價值感,這些「糾正」常常都是過度的吹毛求疵。我聽過一個孩子指正我的字寫錯了,他說「你這邊沒有連在一起!」,然後在我的字旁邊寫了一個大大的零分。
  • 合理化:總是找很多藉口,功課太多寫不完、老師考題出太難,要幫媽媽做家事所以沒時間寫作業等等,總之就是「千錯萬錯,都不是我的錯」。
  • 隔離:喜歡自己一個人做事,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在做什麼,一方面是害怕他人發現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想要避免他人給予自己無法完成的任務。
 
我們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學習」?首先,我們可以先想一下,自己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是怎麼從零到有的,中間一定會有卡關的時候,突破了就是海闊天空。但是這些孩子有過多少這樣子的成就感?比起不斷的塞東西給孩子,「讓孩子卸下心防,認真和我們一起學習」更是關鍵。
  • 包裝課程:已經對學校的東西感到疲乏,需要換一點口味,學習可以融入生活、遊戲中,一個看似簡單的任務,經過包裝後也可以變得很有趣。
  • 給孩子台階下:並不是幫孩子找藉口,而是讓孩子知道我知道你不會,這沒有什麼好可恥的,是很自然的事情,大人也會犯錯,也有不會的時候。
  • 不要讓孩子覺得孤立無援:如果孩子不會的時候,跟孩子說「是你不夠努力、你怎麼這個也不會、你可以做得更好」,都是站在我們的角度看孩子,試著想想孩子需要什麼,換個說法「你哪裡不會?我可以幫你」或許孩子會更能卸下心防來學習。
  • 不要過於注重學業表現:學業成績只是讓老師方便評估的工具,重視過程,孩子學到了什麼,不要只看答案,我常跟孩子說,我不要答案,我只要你跟我說你是怎麼想的。孩子在算數學的時候,一開始2+3不會,連怎麼解都不知道,慢慢知道可以畫圈圈來解題,但還是算錯,這個是不是進步,是,但是答案對不對?
  • 讓孩子看得到、摸得到、做得到:給孩子自己摸索的空間,適時地引導、調整任務難度,不要強求孩子使用大人的解決方式,最笨的方法也是方法。
  • 保持好奇心:不要視為理所當然,不要只給孩子一個絕對答案,保持彈性,才能促進思考。
 
艾瑞克森認為,學齡孩子的發展任務是勤奮對上自卑的衝突。此階段的孩子要練習怎麼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如何突破是重要的課題。如同篇名,我們要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剝開孩子的心,讓孩子願意透露出自己的缺點,我們才有辦法幫助他,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然後體驗學習的過程,以獲得成就感。
 
 
【語聲語言治療所 所長的話】
語言治療的內容在大部分人的觀念當中指的是口語,可是在語言治療的內涵上,卻不是如此。語言治療至少涵蓋聽、說、讀、寫、算等多面向,這還不包括吞嚥以及嗓音等。而語言治療的服務過程,更是一種刨根見底,見真章的陪伴。
一個三年級的孩子,人生閱歷日趨成熟,光是從社會化的經驗回推,她的學校生活就已經至少歷練了一千個日子。近千次的出入校門,近千上萬次的接觸課本與作業,在閱讀與書寫的理解與實作經驗上,就算對於書本內容仍然不擅於理解,亦不擅長於紙筆的作業與考試,她那正在成長蛻變的人生旅程,光是要面對千百次的不被理解與成千上萬次的糾正,光是想像著她的體驗就已經不寒而慄,而她卻只是笑笑地帶過,這孩子,其實很堅強。
語言治療是一個過程,要讓個案能夠展現真實的語言能力,不但要有口語的交流,到了一定能力之後,勢必會有閱讀與書寫經驗的表現,語言治療師不但要具備看穿能力的專業敏銳度,還要能夠加以輔導式的介入與相處,勢必要將個案真實的一面掀開,不是為了要挖瘡疤,而是要將個案自己覆蓋在傷口上的狗皮膏藥拿掉,因為貼的不對其實不對症。撕下面具的過程會有些不舒適,甚至是抗拒,這個過程,語言治療師不單要有專業的介入,更要有體己的陪伴,不是只有開開心心的安撫和拍拍頭,而是一起走一段荒煙漫草和披荊斬棘。陪伴而不是賠絆更不是賠扮。
按此處以編輯.
圖片
圖片
0 評論

我不笨,我有話要說

12/22/2021

0 評論

 
語聲語言治療所 
撰文/吳家欣 語言治療師 
回應/王道偉 所長
“誠誠(化名)已經兩歲半了,跟他說話時,好像都聽得懂,也可以照做,但還不會說話,只有偶爾發出一些類似媽媽、爸爸的聲音,要求他多說一點時,常常會直接跑掉。”
 
孩子遲遲不說話,是許多家長的煩惱;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面臨的困難有口語表達壓力、說教式的聽覺轟炸、溝通不對等(孩子表達很多,大人接不到;或是大人說很多,孩子聽不懂)。幼兒時期的親子關係,會影響孩子對於外界的信任感、主動性,如果長期處在口語壓力下,可能會壞了親子關係以及影響人際互動。針對誠誠這樣遲語兒,以下有三個重點可以思考一下:
重點一:孩子真的“聽”懂了嗎?
或許孩子“看起來好像聽得懂“,是因為他根本不是用聽的,或是只能聽個大概,其他是透過觀察、情境使然的。舉例來說,出門前跟孩子說“我們去穿鞋子!”他不用聽懂大概就能猜到,出門前要去穿鞋子,所以很自然地就走到鞋櫃前了。
重點二:用說的就可以了嗎?
現實社會中,並不是“說了就可以”,還要依據情境、對象選擇適當的溝通方式。當孩子會說話了,他就會發現,很多事其實用說的更簡單,自然會開口,但如果在孩子還沒有足夠的材料拿出來說,我們卻告訴他,只要你跟著我說就有,豈不是只教孩子偷吃步、應付他人。
重點三:要求下孩子就會說話了嗎?
以誠誠的例子來說,要求下,他不僅不會說話,還會快速地跑開,他知道自己不會說,只有“開溜”可以讓自己免於陷入尷尬的窘境。也有孩子是屈服於大人的指令,“跟著說就對了”是他們學到的社交策略,因此有鸚鵡式仿說的表現。
 
孩子遲遲不說話,父母的焦慮、心急是一定的,但俗話說“呷緊弄破碗”,千萬不要逼孩子說話,而是針對孩子的需要,調整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以下是關於遲語兒的幾個迷思:
  • 要求孩子仿說完整的句子
孩子真的是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仿說可以在完全不定意思的狀況下進行,並不是真正會說,就算孩子透過多次練習背起來了,也不一定有辦法融會貫通。
  • 孩子不說話是因為刺激不足,所以要一直跟他說話
是刺激“量”的問題還是“品質”的問題?給予孩子語言刺激時,還需要考慮孩子是否能吸收,而不是像在背英文單字一樣,一直重複地背誦給孩子聽,既然孩子是透過視覺線索、情境來學習的,那語言刺激就該在情境下給,而且給的適切。
  • 孩子不知道要用說話來表達,所以要他說了才給
表達一定要說話嗎?不要錯過了情緒、手勢、聲音、姿勢等非口語的溝通要素。最重要的是,孩子不是不知道要說話,而是還不會說。
  • 孩子怎麼都沒有進步,上了好久早療還是不會說話
語言只有口語嗎?溝通只能口語嗎?除了口語之外,非語言的線索更重要,其關乎語意、語用的發展,是會隨著語境變化的,因此孩子對於非語言線索的需具備一定的敏銳度,這就是除了外顯的口語表現之外,我們期望孩子進步的地方。
 
延續上面的第四點,針對遲語兒,除了希望孩子可以增加自發性的口語溝通,我們可以還可以期待:
  • 孩子與他人溝通時是有情緒、主動的
  • 孩子能夠思考、解決問題
  • 孩子是俱彈性的、不能固定
  • 孩子能夠察覺非語言線索(如:情緒、手勢、聲音、姿勢...等等)
 
孩子不說話,不一定是因為不想說、認知障礙,很有可能是不知道怎麼說,有想法,但是還沒辦法透過口語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口語訓練為目標,或許可以達到速成的效果,但是並非長久之計,我們要的不是填壓式的教育,也不是鸚鵡式的仿說,而是能夠舉一反三、應用自如地“活語言”。
 
建議閱讀書單:
父母的語言
讓孩子開口說話
 
 
 
【 語聲語言治療所 所長的話 】
 
『語言』,在大部分人的觀念當中常常被誤為是『口語』,如果從語言的內涵上來看,卻不是如此。口語在發展過程中,更是常常被誤認為是口語說的多不多或是說的清不清楚,如果要真正了解口語的發展,以語言治療的專業觀之,其實要審慎考慮的是,口語背後所應需要架設與堆積相關能力是否齊備。
孩子的口語發展需要經驗,其相關經驗的累積,就要以神經網絡的發展為基礎。孩子要表達,人、事、時、地、物,那孩子就要有人、事、時、地、物的相關經驗,這些經驗的堆疊就提醒著我們必須給予孩子的感覺系統有足夠的經驗去蒐集相關資訊並加以統整。詹姆斯.麥當諾教授就曾在溝通夥伴(Communicating Partners,台灣翻譯為讓孩子開口說話)一書當中提到,孩子的世界是感覺與動作,而大人的世界是認知和語言。每每大人與孩子互動時,都以語言和認知的內容去和孩子互動,卻不瞭解孩子正在經驗一個感覺與動作的整合過程,這時候孩子的語言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正在以溝通形式的歷程在發展他的語言系統。因此,大人在互動上的調整,就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最好介面。如果只是一昧地給予要求式的互動,或是提問式的口語壓力,這樣的互動方式,與其說孩子不會說,倒不如說,其實大人才是孩子要面的溝通障礙。
圖片
圖片
圖片
0 評論

語聲結合蒙式教學 提供整合性的治療介入

12/22/2021

0 評論

 
語聲語言治療所 
撰文/Grace老師
回應/王道偉 所長
學習不應拆解成不同領域,〝整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在評估和設定目標的階段,往往將孩子的能力拆解成不同領域來看,但孩子在學習、做事情時,很難只運用單一領域技能就可以完成。因此,語聲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整合訓練孩子的各項能力,結合蒙式教學引導作為治療介入的方式之一。
在語聲的教室中,章老師設置了生活類的工作,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整合孩子的思考、邏輯、記憶、推理、認知、表達、協調、動作計畫、肌肉控制等能力才能完成的,諸如倒水、切水果、曬衣服、打掃等等。
               
學習的起初,建立好的〝學習態度〞比提升〝弱項能力〞更為重要!!
在評估孩子整體能力後,家長往往期待針對孩子的弱項能力加強,但學習的成效是取決於學習態度的好壞,不分診斷、不分年齡!當孩子的學習態度是積極、獨立、認真、有秩序的時候,他自然會提高專注力、會控制好情緒、會控制肌肉動作與協調,讓自己持續變好!!
        
          
導入蒙式教學手法,讓「工作」提升孩子整合的能力並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
-「工作」是一種創造性、建構性的活動,工作的設定可以不分齡、個別化、具彈性、富有變化。
-「工作」幫助孩子透過〝操作〞教具理解事物,建立抽象的概念。通過手的操作,孩子與外界具體的事物相接觸,建立抽象的概念:「我做了,也就理解了。」
-「工作」與心智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孩子的智力不是單獨發展的,智力的發展和神經以及肌肉組織的發育密不可分。孩子會像海綿一樣吸收各種信息,用感官感知周圍所有事物並且構建了自己的大腦。
   
 
蒙式「工作流程」的引導方式
老師觀察孩子內、外在的需要,「恰如其分」地引導,讓孩子有「自由和選擇」的空間,使孩子保持學習動力,建立成就感和自信,當然也適時調整難度、品質要求來鼓勵孩子挑戰自我,同樣一項工作對於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孩子,示範與完成工作的要求就會不同!!
 
   
【語聲語言治療所 所長的話】
 
語言發展對孩子來說,在個體內是一段神經生理的整合過程,在個體外是從完全依賴到漸漸獨立的旅程。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神經系統就在肢體動作上,在視聽味嗅觸的感覺接收上,不斷地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著,不是有句古諺這麼說『一暝大一寸!』大的絕對不是肢體而已,而是面對生活所需以及面對生活的改變與適應能力。 
人跟人的對話,絕對不是空口說白話,應該要有個主題或是個活動內容。不單單只是乾涸式的一問一答就可以讓溝通流暢,更何況在孩子的世界裡,如果只是單方面的用大人的想像在互動,那不但會讓孩子抓不到頭緒而分心,更會喪失了與大人學習和互動的機會。
蒙特梭利的教材與教具使用,讓孩子可以在肢體與認知上不斷地經歷專心的歷程,而教材的實作歷程可以提供專業人員以及家長或是老師在與孩子互動時,有聚焦式的對話和溝通主題,這樣的互動,孩子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正好體驗神經生理所需要的整合過程,更可以體驗從依賴到自主的旅程。專業人員、老師或是家長更可以有許多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歷練,這樣的互動,與其說是課程,不如說是將生活經驗融入課程,因為語言不就是要自然地在生活中應用嗎!
 

圖片
圖片
圖片
0 評論

    作者

    語聲語言治療

    文章作品

    十二月 2021

    類別

    全部

    RSS 訂閱

  • Home
  • Services
  • About
  • TEAM MEMBER
  • ARTICLE
  • Contact
  • NEWS
  • 部落格